1、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止是没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好的状况。因此,初中生健康不止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含心理方面的。伴随国内经济、文化的进步,教育事业的进步,尤其是伴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重视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别的大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存活在着较紧急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中学生为13.76%.厦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原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存活在着各种程度的不好的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存活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抽取了1500多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初中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尤其是还有36%的学存活在比较紧急的心理困扰。以上状况说明初中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去控制,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少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对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撒谎,考试舞弊、不想上学、逃学,紧急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大家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疾病是初中生心理疾病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重压愈加大,导致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致使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成效降低、思维迟缓等。
2.不想上学是现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止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想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不想上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初中生不想上学的有30%,有些县甚至高达60%。
3.考试焦虑,尤其是遇见较为要紧的考试时焦虑更为紧急,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如果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办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国内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多数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常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筹备的,事实上升入大学的只不过极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哀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状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不想上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教社调查,80%的初中生学习理科教程有困难。这样的情况致使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进步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初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赖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与教师的认知偏差等状况给学生导致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的、公正代表,他们期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假如教师缺少理解、耐心与爱心,不可以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少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好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紧急的创伤。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总是病态地感知这所有,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是什么原因③。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初中生除期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期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赖。因为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些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3.与爸爸妈妈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好的家庭给初中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爸爸妈妈与其子女之间不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导致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初中生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觉得,爸爸妈妈不和比爸爸妈妈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疾病上导致更大伤害,由于他们在爸爸妈妈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