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要点第三册复习攻略:近代化的起步1、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掀起的)(P51-53) 识图1、总理衙门的设置: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訢等充任办事大臣。它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2、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4、代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5、主要目的:借助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6、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工矿企业表见书52页)A、前期的口号是自强,使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第一所:
1861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B、后期的口号是求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第一所:
1872年,李鸿章创建上海轮船招商局),以辅助军事工业;C、兴办新式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学堂: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D、设立翻译馆; E、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F、创建近代海军(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洋务派筹办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代中期)。 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7、失败: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用途):①局限性:洋务运动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说明依赖封建官僚地主搞近代工业,既不可以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也不可以拯救中华民族的灾难。)②进步性:A、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进步,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B、对外国经济权势的扩张,起到了肯定的抵制用途。2、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P71-73)识图1、甲午中日战争将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进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介绍西学,作为强掌握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4、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5、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6、内容(具体手段见书本P71页):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变法开始,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变法手段被废除,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前后仅有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7、影响:A、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有哪些用途,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非常重要的影响)。B、有益于中国资本主义的进步和西方科技的传播,有益于资产阶级常识分子参预政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民即资产阶级)。8、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9、失败缘由:①维新派没实力,又没发动群众,依赖的又是一个没实权的皇帝;②顽固派的权势过于强大。结论:说明通过变法使中国富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P81、83、84)1、打造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革命宣传中心:上海和东京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打造民国,平均地权。4、创立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核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5、领导辛亥革命:
1911年十月,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或封建帝制)。
12月,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6、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将来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护国运动(1915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法运动(1917年,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但,最后都以失败为告终。7、改组国民党:
1922年,孙中山同意中共的政治倡导和苏联的建议,着手改组国民党。8、打造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首次合作达成,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进步为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9、创办黄埔军校:
1924年5月,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10、1925年,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去世。4、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P9092)(识记)1、武昌起义:
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宣布废除宣统帝号,成立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打造。2、中华民国打造: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孙中山颁布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备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公元纪年转化为民国纪年:公元XXXX年减去1911民国纪年转化为公元纪年:民国XX年加1911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95)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它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规范,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最大的功绩)。失败缘由: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赖和发动群众,这次革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6、新文化运动(P122-125) (见指南15页)1、兴起是什么原因:
1912年4月1日是,孙中山解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治上进行反动统治,镇压革命,文化上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因此,在这个时候一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掀起了。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年轻人杂志》(后改名为《新年轻人》)(识图),发表《敬告年轻人》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拓展起来。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4、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年轻人》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5、内容:①前期倡导民主,反对专制;倡导科学,反对愚昧;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歌颂10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新年轻人》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从此,中国的先进常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是国内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文学革命)6、用途:①是国内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②促进大家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共的打造提供了思想基础。